10年后的新能源车什么样
5月8日,国务院发布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,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3个10年的“三步走”战略。几天后,工信部又对《中国制造2025》中有关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10年战略目标进行了详细解读。 到2025年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,不仅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,而且年销量要达300万辆,在国内市场占80%以上。那么,10年间中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怎样发展?202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什么样? 本期记者为读者解读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10年战略发展宏图。 (一)纯电动和插电混动 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双提高:到2020年,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,在国内市场占70%以上;到2025年,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,在国内市场占80%以上。 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:到2020年,打造明星车型,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10,新能源客车实现批量出口;到2025年,2家整车企业销量进入世界前10。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%。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:到2020年,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在国内市场占有率80%;到2025年,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实现批量出口。 逐步实现车辆信息化、智能化:到2020年,实现车-车、车-设施之间信息化;到2025年,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区域试点。 (二)燃料电池汽车 关键材料、零部件逐步国产化:到2020年,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;到2025年,实现高品质关键材料、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和批量供应。 燃料电池堆和整车性能逐步提升:到2020年,燃料电池堆寿命达到5000小时,功率密度超过2.5千瓦/升,整车耐久性到达15万公里,续驶里程500公里,加氢时间3分钟,冷启动温度低于-30℃;到2025年,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,和传统汽车、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,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。 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进一步扩大:到2020年,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;到2025年,制氢、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,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。 (三)节能汽车 到2020年,乘用车(含新能源乘用车)新车整体油耗降至5升/100公里,2025年,降至4升/100公里左右。到2020年,商用车新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,到2025年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 (四)智能网联汽车 到2020年,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,初步创建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。到2025年,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,创建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、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,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。 (一)纯电动和插电混动 研发一体化纯电动平台:开发高集成度的电动一体化底盘产品技术,高度集成电池系统、高效高集成电驱动总成、主动悬架系统、线控转向/制动系统、集成控制系统,实现整车操纵稳定性、电池组安全防护、底盘系统的轻量化的研究应用。 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序器发动机:开发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,开展离合器、电机及变速箱集成开发、混合动力系统控制和集成技术开发。重点掌握新型结构发动机、高效高密度发电机的开发,研究高效发动机与发电机的集成的核心关键技术,形成增程器系统的自主开发和配套能力。 下一代锂离子电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,高功率密度、高可靠性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,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:创建和健全富锂层氧化物正极材料/硅基合金体系锂离子电池、全固态锂离子电池、金属空气电池、锂硫电池等下一代锂离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的产业链,并推动高功率密度、高效化、轻量化、小型化的驱动电机的研发。 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,突破车联网应用、信息融合、车辆集成控制、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:创建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和生产配套体系,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环境感知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、信息支撑平台与协同通信技术、智能决策及智能线控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辆集成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。 (二)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催化剂、质子交换膜、碳纸、膜电极组件、双极板等关键材料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:开展高功率密度电堆用的低Pt催化剂、复合膜、扩散层(碳纸、 碳布)、高性能及耐受性质子交换膜材料、高可靠性及低铂担量的膜电极(MEA)、高性能及高可靠性的金属双极板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,形成批量生产能力。 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提升和工程化水平的研究:提高催化剂及其载体的抗氧化能力,质子膜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;改进燃料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,提高电堆设计水平;验证电堆运行寿命,解决车辆运行条件下的电堆均一性问题;结合车辆动态运行特征,对系统级运行与操作条件做匹配优化;实现系统级寿命验证与参数表征,提高产品级寿命;提高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,开展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改进。 汽车、备用电源、深海潜器等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:开展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,2020年,实现关键技术攻关,研发出新一代的金属双极板电堆,2025年,完成商业化产品全产业链的建设。 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可靠性提升和成本控制技术:开展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与优化,实现燃料电池整车可靠性提高;推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(膜、炭纸、催化剂、MEA、双极板等)及系统关键部件(空压机、膜增湿器、电磁阀、车载70MPa氢瓶等)国产化,开发超低铂,非铂催化剂,降低材料成本,促进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化和工程化,实现燃料电池系统设计模块化,并改进生产制造工艺。 (三)节能汽车 整车轻量化技术、低滚阻轮胎,车身外形优化设计:推广应用铝合金、镁合金、高强度钢、塑料及非金属 复合材料等整车 轻量化材料和车身轻量化、底盘轻量化、动力系统、核心部件轻量化设计。形成低滚阻轮胎开发技术、节能、安全、舒适等性能控制技术、低风阻整车开发技术、整车智能热管理技术等整车集成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能力。 柴油机高压共轨、汽油机缸内直喷、均质燃烧和涡轮增压等高效率发动机,提高热动能量转化效率:促进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的自主开发,推动柴油发动机在乘用车上的应用。推动高效汽油发动机的自主开发和产业化,提升热动能量转化效率,降低能耗。促进汽油机缸内直喷、均值燃料、废气再循环+高压缩比、可变气门正时(VVT)、可变气门升程(VVL)、废气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技术等高效燃烧技术的开发与自主供应;低摩擦轴承、低粘度机油、激光珩磨等低摩擦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;形成电子节温器、电子水泵、智能发电机等高效附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能力。 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、高效变速器、节能空调、起停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优化:实现双离合器总成、电液耦合液压阀体、液力变矩器、高压静音油泵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化。促进机械变速器自动控制、变速器多档化、手动变速器平台化、提升变速器效率,与国际趋势接轨。研究优化节能空调技术、启停技术、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和零部件的开发,实现国产化批量供应。 (四)智能网联汽车 基于车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:在现有的Telmatics系统基础上,为乘客的安全便利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。 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:全面升级及优化公交、出租及各种运营车辆信息服务及管理系统,为专业驾驶员的安全、绿色与高效出行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,同时为营运管理与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系统的监控、调度和管理服务。 装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:包括车道偏离预警系统、盲区预警系统、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、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及预测式紧急刹车系统,能提供至少两种可共同运行的主要控制功能,如自适应巡航控制(ACC)与车道偏离预警的结合,以减轻驾驶人负担。减少交通事故30%以上,减少交通死亡人数10%以上。 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:包括结构化道路下和各种道路下的自动驾驶系统,可执行完整的安全关键驾驶功能,在行驶全程中检测道路状况,实现可完全自动驾驶。无人驾驶最高安全车速达到120km/h,综合能耗较常规汽车降低10%以上,减少排放20%以上。 更多信息请关注中国 复合材料信息网 http://www.cnfrp.com
- 下一篇: 美日对华封锁:碳纤维禁运 国产战机陷入瓶颈
- 上一篇: 普利特:高端化+国际化的改性塑料龙头
[ 行业资讯搜索 ] [ 加入收藏 ] [ 告诉好友 ] [ 打印本文 ] [ 关闭窗口 ] 相关资讯
-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可回收成最大亮点
- 美国赛车协会中复合材料的演变
-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混凝土桥翻新
- 纳米复合材料可高敏感测水中重金属铅
- Linköping大学研发新型复合材料用于可伸缩热电
- 机器人挤出机--复合材料增材制造低成本的选择!
- Polygon公司将复合材料用于气瓶和全装配气瓶
- 【华诚模具】专业复合材料模具解决方案制造商
- 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复合材料指数小幅收缩
- Onto®表面处理技术提高油漆、涂料和粘合剂对复